如果說北美是“頁巖氣神話”的誕生地,那么中國則是全球公認的后起之秀。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經濟中心主任張有生介紹,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國共設置頁巖氣探礦權54個,面積17萬平方公里;累計投資240億元,完成二維地震2.30萬公里,三維地震3350平方公里,鉆井450口,其中調查井146口(直井)、探井151口(直井),評價井153口(水平井)。獲得三級儲量近5000億立方米,探明地質儲量1067.5億立方米。全年累計生產頁巖氣約13億立方米。
與此同時,我國水平井成本不斷下降,施工周期不斷縮短。我國頁巖氣單井成本從2011年的1億元以上,現如今降到了五千到七千萬元,鉆井周期從150天減少到70天,最短可縮至46天。
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副司長楊雷說,我國已經有能力實現頁巖氣的規模化開發。
當前,中國能源結構正在向清潔化、低碳化轉型,而推進頁巖氣開發是重要的助推手段之一。
與北美中小公司主導的完全市場化的頁巖油氣開發模式不同,目前中國的頁巖氣開發更多體現的是政府的意志,主體也大多是國企。在“低油價”的時代,北美頁巖油氣掙扎在生死線上;而中國頁巖油氣開發一直享受著中央和地方的多項補貼,幾乎是不計成本的去找氣、采氣。雖然中國在頁巖氣領域已成為公認的后起之秀,但國內的頁巖氣產業離大規模市場化開發仍有很長的距離。
張有生直言,雖然中國頁巖氣的補貼政策在“十三五”期間仍將延續,但頁巖氣下一步開發的核心在于實現低成本開發。在低油價的狀態下,頁巖氣需要與既有能源進行競爭才能生存,否則難以實現市場化發展。
近幾年來,中國頁巖氣區塊已經經歷了兩輪招標,但受多方因素影響,新一輪招標遲遲難以啟動。
“第二輪中標的企業在一開始很努力,重慶和河南幾個區塊進展不錯。但現在油價這么低,企業態度開始轉為觀望。”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主任張大偉坦言。
近期,康菲、殼牌等國際石油公司在中國的頁巖氣開發步伐也明顯放緩,這其中并不僅僅是低油價的沖擊,還有經營理念及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
中國頁巖氣要想實現大發展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拿出好的區塊公開招標,創造公正、平等的競爭機會,引進更多元的主體參與其中。
另外,與北美相比,中國頁巖氣開發的金融支持工具也需要進一步豐富。例如,在美國活躍著大量的私募基金為頁巖油氣開發提供資金支持,而中國企業大多只能依靠自有資金進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