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依賴煤炭的能源結構給中國的溫室氣體減排和治理環境污染帶來巨大負擔。用天然氣替代煤炭通常被決策者認為是一個在中短期內較為可行的選擇,因為天然氣相對比煤炭清潔、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全力開發國內天然氣資源或者從國外進口天然氣成為實現天然氣替代煤的兩種方法。哪個途徑被優先考慮,除了取決于國際石油天然氣價格和國內油氣資源開發技術的重大變化,也受到政策決策和社會選擇偏好的影響。一般來說,當國際油氣價格走低或者資源蘊藏量少、技術開發能力有限時,進口會被優先考慮;當國際油氣價格走高或者開發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則開發國內資源成為偏愛。從政策決策和社會偏好角度來看,當能源供應安全在決策中被高度關注或者石油天然氣行業的企業有強大的政策影響力時,則開發國內資源常更被重視;當一個社會天然氣儲量不足,并且沒有替代天然氣的能源技術選擇,那么進口天然氣也是無法回避的政策選擇。
作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和擁有眾多的人口的國家,加之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時間還不太長,中國的能源決策仍主要偏好于以開發國內資源為主,努力實現能源供應的自給自足。然而面對油氣資源儲量低、國內需求迅速增長的情況,中國也不得不大量進口石油和天然氣。2014年中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60%和32%。然而,隨著過去十年頁巖氣大規模商業開發技術的成熟并在美國出現爆發式發展,中國似乎看到了一個實現優化能源結構、增加天然氣國內供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等重要國家發展目標的重要機會。因為中國是世界上頁巖氣儲藏量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的頁巖氣可采資源量達到36萬億立方米。2012年3月,中國政府發布了《頁巖氣發展規劃(2011-2015)》,設定了到2015年65億立方米頁巖氣產量目標,并展望2020年頁巖氣開采量可以達到600-1000億立方米。
頁巖氣被政府認為可以成為中國實現可再生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過渡性”(BridGE Fuel)能源。未來10-15年,要實現能源結構中大量減少煤炭比例、滿足油氣消費增長需求的目標,中國政府認為借鑒美國經驗來大力開發頁巖氣是非常可行的策略。這一策略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頁巖氣究竟能否成為中國的“過渡性”能源?本文將討論到2030年頁巖氣要成為中國能源行業變革中重要的過渡性能源所面臨的挑戰。
2020:頁巖氣發展仍處起步階段
中國重視頁巖氣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顯著減少煤炭的消費量。2014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29.7億噸標油,原煤占比66%,石油占比17.5%,天然氣占比5.6%。發電領域,燃煤火電的發電量占總電力生產的比例為75.2%。煤炭占絕對主導的能源系統是中國空氣污染嚴重、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國自2011年以來,就開始加大天然氣的消費量和進口量,2014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1800億立方米,比上一年增長7.4%,其中580億立方米來自進口。根據《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中國預計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達到48億噸標準煤,約33.6億噸標油。天然氣占比10%,相當于超過3600億立方米。從2014年的1800億到2020年規劃目標3600億,六年時間要增加100%,年均增長率約為12.2%。
如此高的天然氣增長目標下,頁巖氣所占的份額難以在未來五年有大的突破。首先,中國在“十二五”啟動的頁巖氣發展計劃并不順利。根據《頁巖氣發展規劃2011-2015》,中國計劃到2015年頁巖氣開發量達到65億立方米,但2014年頁巖氣產量僅有13億立方米。中國目前頁巖氣開發面臨技術實力、勘探能力、開發成本等約束,伴隨宏觀經濟下行、投資力度減弱、國際油氣價格疲軟等因素。例如在開發成本方面,中國開發周期和單井開發成本顯著高于美國。中國單井開發周期在2-3個月,成本在5000-7000萬元。而美國單井開發周期為25-30天,成本一般不超過3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