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guī)劃(2014-2020)》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15%。中國在《中美關于應對氣候變化聯(lián)合聲明》中承諾,將在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記者日前從“2015年中國氣體清潔能源發(fā)展與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上了解到,2014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消費的比重僅11.1%,發(fā)展現狀與戰(zhàn)略目標之間可以說存在著巨大差距。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張玉清在會上指出,要實現以上目標,壓力大任務重。推進我國能源向清潔化、低碳化轉型非常緊迫。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院長金之鈞也表示,新一輪的能源革命,以及與之伴生的能源科技進步創(chuàng)新將是下一輪的經濟增長點。
消費增速放緩,改革迫切
在大國角力的平臺上,能夠低價買入石油,同時增加儲備僅僅是從戰(zhàn)術上給中國帶來了甜頭,但是在能源供應成本上卻始終遠高于主要競爭對手,如果不將能源改革落實到位,我國在能源結構以及整個工業(yè)體系上,價格將長期處于劣勢,此劣勢目前具有明顯擴大的趨勢。
受多種因素疊加影響,從去年開始,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速明顯放緩。預計到今年年底,天然氣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5.8%,在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非常低,比國際平均水平低18個百分點,人均用氣量僅為國際水平的29%。
張玉清透露,從2000年之后,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速都在兩位數,去年只有8.5%,今年可能在5%-6%左右。目前,我國天然氣供應出現了能力富余的現象,預計今明兩年的富余能力可能超過百億立方米。
“將天然氣培育成我國的主要能源是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方向。大力發(fā)展天然氣是發(fā)達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能源系統(tǒng)優(yōu)化升級過程中的典型做法。”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說道。
“十三五”期間,擴大天然氣使用的關鍵在于提高其經濟競爭力。主要通過加強環(huán)境監(jiān)管、促進天然氣替代分散煤炭使用、完善價格機制促進天然氣發(fā)電合理發(fā)展、調整居民和化工用氣價格與不同用戶的交叉補貼等方式實現。
張玉清提出,在供給方面,需要引入新的市場主體,大幅增加天然氣供應。在常規(guī)氣領域,引入新的開發(fā)模式,包括致密氣、低滲透氣、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guī)氣,通過放開礦業(yè)權進行更大膽的體制革新。
儲運方面,需要加強管網和儲氣設施的規(guī)劃建設,實現互聯(lián)互通和公平接入。通過明確功能定位和加強監(jiān)管,實現管輸服務和銷售業(yè)務分離及第三方的公平準入。明確儲氣責任,完善價格機制,確保供氣安全。
推進期貨,增加天然氣貿易靈活性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表示,在2020年前后有望形成環(huán)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川渝、滇桂黔、中南部、魯豫皖、中西部、西北和東北地區(qū)的十大區(qū)域性天然氣市場,建議盡快建立和運作上海天然氣期貨市場。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產業(yè)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表示,中國要積極參與全球資源能源的治理體系。“我們現在是全球****的能源消費國,但過去對全球能源資源的話語權很低。中國在能源生產、消費、貿易中影響力顯而易見,應該進一步完善中國的能源資源市場體系,形成價格發(fā)現、套期保值機制。
目前,我國天然氣貿易靈活性依然不足。當前天然氣市場價、進出口市場準入相對自由,傳統(tǒng)的一體化經營模式、貿易對設施的高度依賴使得它成為瓶頸。加之當前天然氣存儲設施較少、氣化損耗大、接收站的儲罐都是用于中轉,很難在期貨市場的實物交割領域形成比較完善的管理。
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國際業(yè)務法律與產品組負責人陸豐認為,中國無論是原油的儲備情況、中石油、中石化的運作、國家統(tǒng)計局和海關的涉油數據,基本不會對國際油價產生影響,因為國內缺乏有效面向全球投資者開放的平臺,使得我們的影響能力偏弱。目前中國所有的商品期貨都是通過實物交割完成到期合約的處置。實物交割依賴的現貨倉儲和設施是決定交割成功的決定因素。目前我國依據天然氣期貨必須具備的交割能力和基礎設施已經在不斷的優(yōu)化和完善過程之中。市場化改革政策不斷落地,隨著新政策的推進,預期天然氣市場化將在未來幾年獲得更大的改善和提高。
“實現進口氣源和進口方式的多元化,以市場化原則推進天然氣貿易和對外投資,我認為天然氣市場明年會有重大突破。。”張玉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