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天然氣供應逐年增加,但不斷新增的用戶數量使天然氣需求一直居高不下。中國能源網顯示,2011年12月份,我國生產天然氣98.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8.68%。去年全年,全國天然氣產量達1025.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90%。根據海關發布數據,去年前11個月的LNG總進口量為417萬噸,較上年同期增長逾兩倍。由于進口天然氣和國內天然氣價格長期倒掛,導致進口越多虧損越大。
供氣盈虧
從2011年3月起,西氣東輸二線和中亞天然氣管道相關配套設施相繼完成,中亞天然氣進口量逐漸加大。中亞天然氣管道設計輸氣量為每年300億立方米,主要向沿線城市及華中、華東和華南等地供氣。中國能源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27日,中亞天然氣管道已累計向國內輸氣212.5億立方米。中亞天然氣輸送到霍爾果斯的價格按照目前油價計算,倒掛超過1元/噸。而西二線投產以來,中石油進口中亞天然氣200億立方米,虧損200億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于春節前用氣高峰時段走訪華東沿線城市了解到,天然氣下游公司一般采用補充氣源、中斷部分可中斷工業用戶和儲氣調峰等三種方式首要保障民用氣。南京港華燃氣氣源總監李勝華介紹,公司主營業務天然氣板塊已虧損三年,不得不靠政府補貼。公司缺口量近年來呈逐年增長之勢,有時候甚至還要采用價格更貴的川氣東送。他測算,“只能靠其他板塊業務來補虧天然氣業務。只有每方上調0.23元以上,天然氣這塊才可扭虧持平。”合肥燃氣集團董事長吳正亞對記者介紹,不算補簽合同的費用,僅儲氣調峰的液壓裝置投入就在1.3億元左右(土地成本除外),目前集團整體處于保本微利狀態。
這樣的情況在高新技術企業集中的蘇州同樣存在。高峰時段,蘇州管網有限公司不得不采取“保民用,停部分合同外工業用戶”的方式,盡管這樣,公司每年的天然氣使用量還是遠遠大于合同量。蘇州管網有限公司一位高層介紹,去年全年合同量在7.8億方左右,但截至去年12月初已用到7.1億方左右,全年預計在8億方左右,虧損情況可想而知。
產需矛盾
中石油西氣東輸方面數據顯示,去年供氣量比2010年的221億方上漲28.9%,但由于近幾年天然氣在城市民用、化肥、工業燃料、發電、化工等領域,以及車用CNG等行業迅速發展,資源供應仍然偏緊,產需矛盾突出。
目前,西氣東輸可擁有氣源在7100萬方~7300萬方/日。去年冬季至今年春季期間,西氣東輸管網系統均滿負荷輸送,運行風險加大。根據銷售安排和用戶需求平衡,日均缺口控制在200萬方以內。
當然,中石油正在加大市場開發與氣源供應。比如,西氣東輸平頂山—泰安段年底即將投產,全面提升冀寧聯絡線南段輸送能力。同時,西氣東輸西三線也處于前期工作階段。
由于天然氣價格持續低迷,也有不少天然氣生產商宣布下調天然氣產量。美國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商Chesapeake Energy Corp.就于近期宣布,計劃將鉆探性資本支出由2011年的31億美元大幅削減至2012年的9億美元,并且將日均天然氣產量削減5億立方英尺。如果市場條件持續惡化,公司有可能將其日均天然氣產量的削減規模提升一倍至10億立方英尺。康菲石油也表示,將繼續控制在北美天然氣產能上的投資。
三巨頭望獲益
去年年底,兩廣試行天然氣價改試點后,不少業界人士指出,隨著天然氣使用量的增加以及價格的市場化,天然氣價格必然會逐步上漲,并與國際價格接軌,這其中,三大油企無疑是****受益者。
目前,我國天然氣勘探和生產者主要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其天然氣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5%以上。特別是中石油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約70%。此前,中石油西氣東輸每年天然氣虧損部分一直由中石油集團承擔,天然氣價格上調,對中石油天然氣減虧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并將提高三大油企進口天然氣的積極性。
廣發證券(000776,股吧)曾有分析師測算,以2010年為例,如果天然氣上漲0.4元/立方米,中國石油(601857,股吧)EPS可增厚0.09元,將達到0.9元。
當然,也有專家學者建議,中國應擴大天然氣勘探開發環節的對內和對外開放,弱化三大油企對天然氣上下游的壟斷,吸引更多企業進入,也可以保障供氣安全。